近日,中心负责人王守宇教授受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邀请,为近物所师生作了题为“原子核的手征对称性研究”的学术报告。
王守宇教授首先从生活中的手征对称性讲起,逐渐引入到原子核中的手征对称性。随后,介绍了原子核手性的研究历程。最初,人们认为能级近简并是手征双带的实验判据,并在130质量区N=75同中子素中观测到一系列手征双带,此为首次在实验上发现手性原子核,双带能量最简并的134Pr曾被认为是最佳的手性原子核示例。然而,在2006年,Tonev等人测量了134Pr双带能级寿命之后,发现其电磁跃迁几率值不符合静态手性判据,这对手性原子核的存在提出了质疑,曾一度被认为是手性研究的终结。同年,128Cs也进行了寿命测量,其双带不仅能量近简并,电磁跃迁几率值也相似,从而被认为是手性核新的最佳示例。此后,人们在100、190质量区也相继发现了手性原子核。在深入的研究中,有三个科学问题亟待解决,分别为边界问题、判据问题以及普适性问题。基于以上背景,王守宇教授开展了工作。对于130核区的边界问题,新建议了124,126Cs为手性核,并发展了理论模型;总结6条手性原子核的判据;首次在80核区观测到手性原子核,拓展了一个新的手性核区,这表明手性不局限于100、130、190质量区,具有普适性。
王守宇教授作题为“原子核的手征对称性研究”的学术报告
最后王守宇教授表示,在未来原子核手性的研究仍将是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,需要国内各家单位加强合作、深入交流,争取获得更大的突破。
整场报告实例鲜活、生动幽默,引起了与会师生们的热烈反响。报告结束后,与会人员踊跃提问,就感兴趣的问题与王守宇教授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。